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简介

 一、科室基本情况

(一)发展历程与核心资质

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作为海南省急诊医学领域的核心学科,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已成为集“医、教、研、救” 于一体的现代化急诊医学中心,是保障区域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安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的关键力量。科室始建于上世纪 70 年代,经过几代人深耕,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急诊救治体系,核心资质与荣誉涵盖国家、省级多个关键领域:

国家级资质:2012 年获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建设单位,2018 年通过评审正式成为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4 年获批 “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21 年升级为 “国家级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

省级职能:2014 年获批 “海南省非紧急医学转运中心”,2021 年成为 “海南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挂靠单位,2023 年牵头建立 “海南省心脏骤停急诊急救网络”,同年成立海南唯一的 “欧洲复苏委员会(ERC)生命支持培训中心” 与 “血液净化装备技术实践培训基地”(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认证)。

(二)科室框架与功能分区

科室围绕“全流程急诊救治” 需求,下设多个功能单元,实现从院前急救到院内诊疗的无缝衔接。核心诊疗单元:包括急诊门诊诊室(覆盖内、外、妇、儿、耳鼻喉、皮肤科)、急诊抢救室、急诊ICU 病区、急诊观察病区、急诊介入血管外科病区,同时设有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房颤中心、创伤中心、孕产妇中心、新生儿中心 6 个国家级认证中心,为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创伤、高危孕产妇等凶险疾病提供 “绿色通道”。支撑单元:配备非紧急医学转运中心,承担区域内患者转运任务;设有急诊技能培训中心,开展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等标准化培训。


二、学科建设情况

(一)业务技术能力

1.核心业务指标稳步增长

2021-2024 年建设周期内,科室核心业务指标多数超额完成目标,危重症救治优化,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显著提高,一级、二级危重症患者人数逐年攀升,2024 年一级患者人数 1278 人(2021 年 170 人),年增幅最高达 127.76%;抢救室滞留时间中位数控制在 97.8 分钟(达标),心肺复苏术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 75.0%(达标),非计划重返抢救室率 0.24%(达标)。服务量明显增长,年患者出院人数从2116 人增至 2744 人,增幅 29.68%;病床年周转次数从 26.12 次增至 33.88 次,增幅 29.68%。

2. 新技术创新与推广

建设期内开展8项关键新技术,细胞因子吸附技术、体外心肺复苏技术填补省内多项技术空白;集成血液净化技术在重症领域的应用、持续同步辅助咳痰引流治疗、危重症目标体温管理等治疗技术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适宜技术推广依托ERC 生命支持培训中心开展基础生命支持(BLS)、高级生命支持(ALS)等课程,覆盖海南各市县;连续 3 年举办 “血液净化治疗在急诊危重症中的应用” 系列继续教育班,推动技术在基层医院落地。

3. 医疗质量管控

科室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医院感染发病率0.44%、I 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 0%、非计划再次手术率 0%、急诊抢救室患者死亡率 0.53%,各指标均优于行业标准;重点病种管理方面,14 项主要考核病种(如休克、严重脓毒症、急性冠脉综合征等)达标率 99.29%。

(二)教育培训体系

1. 学历教育与人才储备

师资力量:拥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 名;留学生师资3人,本科/ 专科理论课师资 10 人、技能实践课师资 17 人,年均接收本科实习生 200 余人。

人才培养成果:2022 年获海南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 1 项;获批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 2023 年度医学教育研究课题 1 项;目前培养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0名。

2.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

住培工作:自2011 年以来累计招收急诊住培学员 62 名,住培毕业生执业医师首考通过率 100%,用人单位满意度达 100%。

进修与培训:2021-2025 年培养外来进修人员 19名;选派 9名骨干医师赴北京协和医院、中山大学附一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东方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知名医院进修。

(三)社会责任履行

1. 对口帮扶与基层赋能

与6 家下级医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通过派驻专家、技术培训、远程会诊等方式提升基层急诊能力,帮扶单位包括东方市人民医院、陵水县人民医院、琼海市人民医院、文昌市人民医院、万宁市人民医院、三沙市人民医院,累计开展急救技能培训 20 余场,覆盖基层医护人员 500 余人次。

2. 科普宣传与公益服务

科普传播:通过“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 微信公众号发布急救知识科普文章、视频 35 篇,单篇最高阅读量 2.5 万次;多次走进学校(如龙华小学、海南省军区幼儿园)、社区开展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科普讲座,覆盖群众 1 万余人次。

社会荣誉:急诊护理团队在上海举办的“谁与争锋” 急诊绿色通道救护典型案例分享比赛中获 “银奖”;多次获患者赠送锦旗、感谢信,如 “妙手回春”“医术精湛 深情永记” 等。

3. 政府指令性任务

疫情防控:2022 年派出3人援沪、33人支援三亚儋州、5人援疆,圆满完成疫情防控任务;优化疫情下急诊流程,保障患者就医安全。

重大活动保障:承担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二十四届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等重大文体活动医疗保障,获海南省卫健委、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表扬;联合博鳌乐城先行区开展国际先进技术合作。


三、科研情况

(一)科研项目立项

近5年累计获批各级科研项目16 项,科研经费达到500万,研究方向聚焦急危重症发病机制及治疗。

(二)科研成果产出

1.论文发表

2021-2025 年累计发表学术论文 61 篇,SCI 论文36 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 15.1,中科院2 区及以上论文7 篇。

2. 著作与专利

近5年参编论著8部,主编2部,申请专利10项。


四、人才队伍情况

(一)学科带头人

刘笑然,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导,南海名家,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省医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主任委员;海南省医学会创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南省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常务委员;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学普及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国际呼吸病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编委;JAD杂志编委;Scientific Report 审稿人。

发表论文50余篇,SCI 30篇,参编论著8部,主编2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5项,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专项1项,海南省自然基金1项,海南省卫生厅项目1项,海南省高层次人才项目1项,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二)核心团队与学术任职

罗凌青,男,中共党员,主任医师,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专委会委员,特长:胸、腹部疾病的诊治;重症肌无力的诊治;各种常见急症的处置;心肺复苏、气道梗阻、多发伤的救治与培训;医疗质量管理评价师,中国创伤救治培训师。

梁居雄男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009-3~2010-2进修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急诊ICU。本人擅长于急危重症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急诊的心肺复苏、电击除颤、呼吸机应用等各种技术技能操作。

洪丽明,汉族,中共党员 海南省急诊医学质控秘书海南省医学会急诊分会青年委员海南省重症药物治疗委员会委员ERC初级课程导师从事急诊危重症工作10余年,擅长急诊危重症的疾病救治。曾赴江苏省人民医院“ECMO中心”学习;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文章4篇。

李乐辉 副主任医师 担任科室临床秘书 现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蛇伤防治专业委员2020年作为海南第一批援鄂医疗工作人员奔赴湖北参加援鄂工作,获海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林松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海南省高层次人才 海南省药学会重症医学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海南省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海南省医院协会重症专委会委员 专业特长:常见急症的诊断与急救处理、危重症救治。

林润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海南省药学会重症医学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海南省医学会急诊分会青年委员 海南省医院协会重症专委会委员 持有 ECRP 、 ECMO 、 5C 、 ERC 初级导师等证书,从事急诊、 危重症专业 1 0 余年, 擅长急诊危重症救治, 在脓毒症、 重症超声有 所研究。现已发表 SCI 论文 1 篇, 中文核心 2 篇, 统计源 1 篇, 参与国自然 1 项, 国家 级教育项目 1 项, 主持省自然项目 1 项。

鄞晓斌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海南省高层次人才 海南省医院协会重症专委会委员持有ECMO、ERC、急诊床旁超声、血液净化技术等证书 专业特长:常见急症的诊断与急救处理、危重症救治。

陈耿仟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海南省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海南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员 海南医学会灾难医学会委员 海南省药学会重症医学药学会委员 海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委 海南省高层次人才 专业特长:常见急症的诊断与急救处理、危重症救治。

(三)人才结构与引进培养

1. 人才结构合理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152 人,梯队层次清晰,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优化:

医师团队:45 人,其中高级职称 10 人(正高2人、副高8 人)、中级职称21 人、初级职称15人;硕博学历占比40%(博士1人、硕士17 人);专业技术人员平均年龄 40 岁,45 岁以下副高 10 人。

护理团队:107 人,其中副高级职称 2 人、中级职称 66 人、初级职称 39 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91.6%,形成 “高年资护士带教、青年护士成长” 的梯队模式。

2. 人才引进与培养

招聘硕士研究生7 名(中级职称 2 人、初级职称 5 人)。

内部培养:考取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选派9 名骨干赴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定期开展 “临床 + 科研” 双轨培训,提升团队综合能力。

2.科室具有的先进仪器设备情况(包括设备功能等)

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配备多类国际先进的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仪器设备,覆盖急危重症患者生命支持、精准监测、器官功能干预等核心诊疗需求,具体设备及功能如下:

(1) ECMO(体外膜肺氧合仪):替代或辅助患者心肺功能,通过体外循环为血液供氧并清除二氧化碳,维持机体重要器官氧供。

(2) PICCO(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仪):通过动脉导管与中心静脉导管,连续监测心输出量、血管外肺水、肺血管通透性指数等关键血流动力学指标,精准评估循环状态。

(3)血液净化设备:包括血液透析机、血液滤过机、血液灌流机等,可实现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多种治疗模式,清除体内代谢废物、毒素、炎症因子,调节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4)床旁超声: 具备高频探头、心脏探头等多类探头,可在患者床旁快速开展心脏、肺部、腹部、血管等部位超声检查,无需移动患者.

(5)纤维支气管镜: 通过可弯曲的纤维内镜,直接观察气管、支气管及肺内病变,同时可进行吸痰、异物取出、活检、灌洗等操作.

(6)其他配套急救设备: 涵盖重症监护仪(实时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心脏除颤仪(纠正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肺复苏仪(提供标准、持续的胸外按压,提升心肺复苏质量)、转运式呼吸机(保障患者转运过程中呼吸支持)、血气分析仪(快速检测动脉血pH 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电解质等,指导呼吸与酸碱平衡调整)等.

3.本学科优势与亮点(包括特色技术、疑难病症诊治能力、学科建设与区域影响力等)

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依托数十年发展积淀与国家级、省级核心资质加持,在技术能力、学科建设、区域辐射等方面形成显著优势,成为海南省急诊医学领域的标杆学科,具体亮点如下:

一、特色技术:覆盖急危重症全流程,先进技术落地临床

科室围绕急危重症“快速救治、精准支持”需求,掌握多项国际先进、省内领先的核心技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诊疗支持:

1. 多器官功能支持技术:熟练开展ECMO(体外膜肺氧合)、PICCO(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技术,可对严重心肺衰竭、休克等极危重患者进行体外生命支持与精准血流动力学监测;同时常规开展血液净化治疗,针对急性肾损伤、药物中毒、严重脓毒症等疾病,通过清除体内毒素、调节内环境,显著提升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

2. 床旁精准诊疗技术:将床旁超声、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深度整合入急诊诊疗流程——床旁超声可快速完成创伤患者胸腔/腹腔积液筛查、心脏功能评估、血管栓塞排查,无需移动患者即可实现“即时诊断”;纤维支气管镜则用于重症患者气道管理,可高效清除气道分泌物、解除梗阻,同时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取样明确肺部感染病原,为精准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大幅缩短诊疗时间。

3. 规范化生命支持培训技术:作为海南唯一的欧洲复苏委员会(ERC)生命支持培训中心,科室标准化开展基础生命支持(BLS)、高级生命支持(ALS)等课程,将国际前沿的复苏理念与技术转化为区域医护人员的实操能力,推动全省急诊急救技术同质化发展。

二、疑难杂症诊治能力:多中心协同,攻克急危重症救治难题

科室通过“多中心建设+多学科协作”模式,构建起覆盖多系统疑难急危重症的高效救治体系,显著降低高危疾病死亡率:

1. 六大中心构建“绿色通道”:先后通过“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房颤中心”“创伤中心”“孕产妇中心”“新生儿中心”认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严重创伤、高危孕产妇及新生儿危急重症等“时间依赖性”疾病,建立从院前急救到院内诊疗的无缝衔接流程——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通过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实现“到院至血管开通时间(D2B)”大幅缩短,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急性脑卒中患者则能快速完成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与溶栓/取栓治疗,显著改善预后。

2. 多学科协作破解复杂病例:通过与省市急救中心、心内科、创伤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放射科等科室深度联动,形成“多学科会诊(MDT)”机制,针对合并多器官损伤、基础疾病复杂的疑难急危重症患者(如严重多发伤合并休克、脑卒中合并急性肾损伤等),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避免单一学科局限,提升复杂病例救治成功率。

3. 急危重症救治规模与质量双优:科室年接诊量近13.7万人次,年收治急危重症患者近3000人,在高负荷诊疗中保持高质量救治水平——通过标准化诊疗路径与严格质量管控,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严重创伤等核心病种的救治成功率持续提升,死亡率显著低于区域平均水平,充分体现对疑难杂症的稳定诊治能力。

三、学科建设与区域影响力:国家级平台引领,扛起自贸港医疗保障重任

科室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核心抓手,在学科资质、人才培养、应急救援等方面形成强大区域辐射力,成为海南自贸港急诊医疗保障的核心力量:

1. 顶尖资质奠定学科地位:是海南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ERC生命支持培训中心”三大核心平台的急诊科,同时承担“海南省急诊质量控制中心”“海南省非紧急医学转运中心”职能,负责全省急诊医疗质量管控、非紧急患者转运协调与急诊人才规范化培训,直接引领区域急诊医学发展方向。

2. 人才培养构建“梯队优势”:作为海南省唯一能招收急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单位,科室形成“博士-硕士-住培学员”完整人才培养链——累计培养急诊医学博士研究生多名,毕业生成为省内各医院急诊学科骨干;住培学员执医首考通过率100%,用人单位满意度满分,为区域急诊医学发展储备核心人才;同时通过“国家级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平台,向基层医院输送大量合格急诊医师,推动全省急诊人才梯队建设。

3. 应急救援彰显区域担当:作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重大灾害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与多次演习项目,大幅提升应对突发性、群体性严重创伤和重大灾难事故的能力;同时牵头建立“海南省心脏骤停急诊急救网络”,整合全省急诊资源,构建覆盖省、市、县的心脏骤停救治体系,为自贸港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此外,通过对口帮扶基层医院、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等方式,将先进诊疗技术与理念下沉至市县医院,切实提升区域整体急诊救治能力。

专家介绍

共9条 首页上页1下页尾页 到第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