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晚,文昌17岁女孩小杨在自家未完工的自建房二楼(约4米高)不慎跌落,两根直径1厘米的钢筋像“利剑”般,从她肛周直插腹部、胸部,场面触目惊心。家人一边哭喊一边拨通120急救和119消防电话,一场与死神赛跑的营救就此展开。

消防救援人员赶到后,面对“钢筋贯穿身体”的复杂情况,不敢有丝毫大意。经过30分钟小心翼翼的破拆,钢筋终于被成功切断,小杨被迅速抬上120救护车。

“患者钢筋贯穿胸腹部,马上到院!”现场医护立即联系我院急诊和创伤外科崔红旺主任。接到消息的崔主任立刻启动“院前预警”机制,急诊、创伤外科、影像科、手术室等多科室瞬间进入“战时状态”,备好抢救设备与手术器械,就等患者到院。
小杨被紧急送抵我院。急诊和创伤外科TTA团队(创伤救治团队)立即响应:迅速完成生命体征监测与静脉通路建立。床旁超声快速评估胸腹腔情况,万幸,胸腔未见积液;未见肾脏破裂声像表现;腹部未见肝脏脾脏及其他脏器损伤声像。

为进一步明确钢筋贯穿路径,团队携抢救设备,全程护送小杨完成CT检查。影像结果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胸腹部可见两根钢筋贯穿,累及右侧竖脊肌、腰大肌、盆腔及右肺下叶,盆腔、右臀部及右胸背部少量积气,可疑累及右肾及肝右叶(金属伪影大,观察欠佳);且左肺散有少许炎症。

“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致死率、致残率、病死率是成倍增加的。”崔红旺主任介绍。这是一例非常罕见的胸腹部贯通损伤病例,4大风险和难题横在面前:一、钢筋从肛周穿入,胸背部穿出,伤道累及胸腹多部位器官组织,需多学科协同。二、患者损伤范围大,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能一次解决胸腹部伤情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三、术中要拔除两根约1米长的钢筋,有导致再次大出血可能。四、钢筋穿入胸腹腔,严重污染,极有可能术后感染。
面对如此复杂的贯通性损伤,我院创伤外科专家崔海宁主任、周晓华主任、彭晓晖主任协同检查与决策。经联合评估后,专家组决定将患者立即从急诊直接送往手术室行手术治疗。治疗团队快速完成术前准备及应急预案准备,为手术争取了黄金时间。
在转运患者到手术台的时候又遇到新的困难。“要把患者移到手术床,连这个细节都是很困难的。每一个小动作,小女孩都是非常痛。”参与本次救治的创伤外科专家崔海宁主任说。这一切都在考验着医护人员的技术和细心。
随后,创伤外科专家崔海宁主任、周晓华主任、彭晓晖主任、俞炜主治医师、陈膺仲主治医师,共同为小杨开展手术。手术开始后,医护人员全神贯注、精细操作,小心保护血管神经……在大家的默契配合下,不到30分钟,两根约1米长的钢筋被顺利拔出,全程未造成额外大出血!紧接着,团队快速清理伤口、修复受损组织,为后续抗感染打下基础。

术后,小杨被转入创伤ICU密切监护治疗。得益于我院创伤中心的实体化高效运行,及时高效的急救,为患者后续的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小杨已安全闯过术后感染期,在急诊和创伤外科二病区接受康复理疗,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也逐渐绽放出少女的笑容。
“现在她恢复了,我也终于放松了。当时真的都吓坏了,哭不出声。”小杨的母亲说。“楼梯后面是空的,我没注意就掉下去了,直直插进了钢筋里面。”回忆起受伤时的情景,小杨心有余悸地说,“我很感谢他们,他们(医护)很厉害。”
这生命“奇迹”的背后,是我院创伤救治团队对“黄金时间”的精准把控,是多科室协作的无缝衔接,更是对生命永不放弃的坚守。据介绍,我院创伤医学中心是海南省创伤医学中心,急诊和创伤外科是海南省优势学科,同时也是海南省创伤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单位,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程院付小兵院士唯一院士工作站依托单位。目前已经建设形成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损伤控制-创伤监护-功能重建-加速康复”一体化、完整的且具有海南特色的快速响应创伤急救体系。未来,我院将继续以专业实力守护每一位患者,在危急时刻筑起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