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上午,一名54岁的建筑工人在作业时不慎触电,当场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命悬一线。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海医一附院”)急诊科团队迅速响应,展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最终成功让患者恢复自主心律。这场高难度抢救,再次凸显意外发生时现场急救和专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患者触电后,我院转运中心急救人员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实施心肺复苏并紧急转运。抵达急诊科后,值班医生迅速评估患者病情并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复苏单元。创伤救治团队医生和急诊科抢救班护士迅速响应形成抢救团队,给予持续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强心、升压、纠酸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急诊科刘笑然主任得知该患者病情后当即加入抢救团队,承担起抢救总指挥的角色,并立即指挥急诊科ECMO小组到场协助抢救。抢救期间,患者两次出现室颤,均及时给予电除颤。
经过11分钟及时高效的抢救,患者终于恢复窦性心律,随后转入创伤ICU进一步治疗。此次抢救展现了我院在急危重症救治中的快速响应能力。

周晓华副主任在进行院内转运前的再次评估

以上触电急救事例再次为我们用电安全敲响警钟,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电流是如何作案,遇到触电又当如何急救,共同防患于未然。
一、电流如何"行凶"?
1、电流强度:1毫安是"酥麻",10毫安可致肌肉强直、松不开手,50毫安就能让心室颤动,100毫安以上呼吸中枢"罢工"。
2、电压高低:家用220伏足够致命;高压电10千伏以上,常伴随多处器官"深度烧烤"。
3、通电时间:每多1秒,焦耳热呈指数增长,组织碳化概率成倍上升。
4、电流路径:左手→右脚(经过心、肺)最危险;头→手(经过脑干)可瞬间呼吸停止。
5、交流比直流更"粘":50Hz低频交流易诱发心室颤动,还让人"抓住"电源甩不掉。
二、黄金4分钟——现场急救"四部曲"
1、断电:先关闸、拔插头;高压电需等供电局拉闸,旁人保持≥10米距离,用干燥木棒、橡胶棍挑线。
2、评估:拍肩+呼喊,10秒内扫视胸廓起伏,无呼吸或仅濒死喘息,立即CPR。
3、按压:30次胸外按压(深度5–6cm,频率100–120次/分)+2次人工呼吸,5个循环后复检,AED到场立即贴电极片,遵循语音指示。
4、保护创面:用无菌纱布或清洁被单覆盖电击进口、出口,禁止涂牙膏、酱油、红汞;衣物粘连时,剪开而非撕脱。
三、急诊室的"接力赛"
1、气道:先评估,必要时气管插管,电击伤合并高能量坠落史要警惕颈椎损伤。
2、呼吸:100%氧吸入,出现肺水肿及时利尿、PEEP。
3、循环:两条粗针径静脉通道,快速补液+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甘露醇利尿,防止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
4、创面:早期筋膜室切开减压,切除坏死组织,延期缝合或植皮;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
5、监测:心电持续24–48h,警惕迟发性心律失常;查心肌酶、肝肾功能、血气,必要时血透。
四、容易被忽视的"暗伤"
眼:电流经头部可致白内障,3–6个月才出现。
耳:鼓膜穿孔、神经性耳聋。
神经:迟发性肢体麻木、瘫痪,可在数周后显现。
骨:电流沿骨传导致骨膜坏死、骨折,早期X线可能正常。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高发,别忘心理干预。
五、预防——让电流"绝缘"于生活
1、湿手不碰插座,浴室装30毫安漏电保护器。
2、不在电线上挂衣晒被,不私拉乱接。
3、雷雨关窗断电,树下不躲雨,金属伞柄先收。
4、施工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靴,高压作业持证上岗。
5、给娃买安全插座保护盖,把插孔变成"隐形门"。
电流无情,急救有术。每一次迅速断电、每一次标准按压、每一次接力奔跑,都可能让骤停的心脏重新"起搏",让濒危的呼吸再次"上线"。愿这篇小文再次引发大家对用电安全的警醒和警惕,成为您与死神之间的"绝缘手套",在紧要关头,护住自己和他人跳动的生命。为了身边人的安全,轻点手指转发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