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常被乏力、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困扰,总以为是“肾病没力气”,却不知这背后大概率是肾性贫血在作祟。肾功能下降会直接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不足,同时还会阻碍铁的吸收与利用,双重作用下红细胞数量越来越少,贫血问题随之而来。

更关键的是,肾性贫血可不是“小毛病”——若不及时纠正,不仅会让乏力、心慌越来越严重,影响日常活动,还会显著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如心梗、脑梗)的风险,甚至加速肾病进展。为了帮肾友们搞懂用药、少走弯路,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李晓燕医师专门梳理了临床常用的4类治疗药物,从用法到注意事项逐一拆解,让大家科学用药、安心控贫血。
一、核心治疗药:“促红针”——骨髓造血的“主力军”

作为肾性贫血治疗的核心药物,其作用机制直接且明确:补充体内缺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给骨髓“发信号”,加速红细胞生成。
1.药物类型及用法:
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需通过皮下或静脉注射给药,每周1-3次,适用范围广,绝大多数肾性贫血患者均可使用。
②长效促红细胞生成素(如达依泊汀alfa):药效持续时间更长,每1-2周注射一次即可,能大幅减少跑医院的频次,尤其适合行动不便或时间紧张的患者。
2.适用场景:主要针对“促红细胞生成素缺乏”导致的贫血,尤其是肾功能已达3期及以上、血红蛋白(Hb)低于100g/L的患者,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案。
3.用药警示:
① 必须定期监测血红蛋白,目标控制在110-120g/L——太低则贫血没改善,太高反而会增加血栓风险(如血管堵塞);
② 用药初期可能出现血压升高,需每天多测几次血压,若血压持续飙升,要及时让医生调整降压药,避免引发其他问题。
二、基础辅助药:铁剂——造血原料的“补给站”
不少肾友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打了“促红针”,贫血却没好转。其实问题很可能出在“原料不足”——肾性贫血患者大多存在铁储备不够或铁用不上的问题,此时只靠 “促红针” 刺激造血,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必须搭配铁剂补充原料,才能让造血效率提上来。
1.药物类型及用法:
①口服铁剂(如琥珀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服用方便,直接温水送服即可,适合轻度缺铁、且尚未接受透析的患者。但需注意,部分人吃了可能会有胃肠道反应(如腹胀、便秘、胃部不适),若耐受度差,需及时和医生沟通换方案。
②静脉铁剂(如蔗糖铁、右旋糖酐铁):通过输液补充,补铁速度比口服快得多,适合口服铁剂不耐受、已开始透析,或缺铁程度较严重的患者。
2.适用场景:通过检查发现血清铁蛋白低于200ng/mL、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20%的缺铁患者,需先补够铁,再用“促红针”,效果才会好。
3.用药警示:
① 口服铁剂有“禁忌搭档”——别和茶、咖啡一起吃,里面的鞣酸会阻碍铁吸收,最好间隔2小时以上;若想提升吸收效率,可搭配维生素C一起吃(如吃一片维生素C泡腾片);
② 静脉铁剂必须在医院使用,且首次输液后要留院观察30分钟,因为少数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起疹子、心慌、喘不上气),一旦有不适,马上告诉医护人员。
三、创新药物:口服造血药(HIF-PHI)——无需打针的“新选择”

对于怕打针、不想频繁跑医院的肾友来说,近几年上市的口服造血药(HIF-PHI)无疑是“福音”。它不用注射,直接吃药就行,而且作用机制更灵活:通过模拟身体 “缺氧” 的状态,让身体自己主动分泌更多促红细胞生成素,同时还能改善铁的利用效率,一举两得。
1.代表药物及用法: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罗沙司他、恩那度司他,均为口服制剂,每天按医生给的剂量吃一次,简单方便。
2.适用场景:
① 肾功能3-5期、尚未透析的肾友;
② 已经开始透析的肾友(既可以替代“促红针”单独用,也能和“促红针”搭配用,减少打针次数)。
3.用药警示:这类药物对铁的需求量比“促红针”低,不需要频繁静脉补铁,特别适合惧怕打针、或对静脉铁剂不耐受的肾友,能省不少麻烦。但需注意,必须按医嘱剂量吃,不要自行加量或减量。
四、辅助药:维生素——造血过程的“黄金搭档”
很多肾友容易忽略:维生素缺乏也可能拖慢造血“进度”。比如维生素B12参与红细胞成熟,叶酸是合成红细胞DNA的关键原料,一旦这两种维生素不足,即便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都够,红细胞也难以正常生成,贫血问题自然难以改善。
1.适用场景:通过血液检查发现维生素B12水平低于正常范围(通常参考值133-675pmol/L),或叶酸水平低于正常(通常参考值3.1-17.5nmol/L)的肾友,需针对性补充。
2.用药方式与注意事项:
① 维生素B12:可口服片剂(如甲钴胺),也可根据吸收情况选择肌肉注射,具体剂量需结合缺乏程度调整;
② 叶酸:多为口服叶酸片,常规剂量即可满足需求。关键是先查后补,不要盲目自行服用——若不缺维生素,额外补充不仅无效,还可能掩盖其他潜在问题,影响医生判断。
3.核心用药原则:3点关键记牢不踩坑

①先查因,再用药:切勿盲目用药,需由医生明确贫血原因(缺促红、缺铁或缺维生素),再制定对症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②定期查,及时调:每月监测血红蛋白、铁代谢指标(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每3个月复查肾功能,根据检查结果由医生调整用药剂量,避免长期固定剂量导致疗效不佳或风险增加。
③遵医嘱,不擅自停:贫血纠正后需继续维持治疗,突然停药会导致血红蛋白快速下降,不仅白费前期治疗成果,还会加重不适症状。

肾性贫血的治疗从来不是“靠一种药就行”,而是需要“综合管理”。医生会结合你的肾功能分期、贫血程度、身体耐受情况(比如是否怕打针、有没有胃肠道问题),制定“促红细胞生成素(或 HIF-PHI)+铁剂±维生素”的个体化方案。
只要坚持规范用药、定期复查,不仅能缓解乏力、心慌,还能降低心血管风险、延缓肾病进展,肾友们千万别灰心,积极配合治疗就是最好的“护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