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标志着深秋的到来,此时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进一步增大,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中医强调“天人相应”,人体的生理活动会随季节变化而调整,因此寒露节气的养生至关重要。
为此,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钟军华从起居、饮食、运动、情绪及疾病防治方面,为大家介绍寒露节气的中医养生方法。
起居养生
寒露过后,天气渐凉,早晚温差显著,起居上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以防寒保暖。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此时尤其要注意脚部保暖,避免寒从脚起。因为足部是人体经络的集中之处,与各个脏腑紧密相关,脚部受凉易引发多种疾病。可以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水温以40℃左右为宜,浸泡约15-20分钟,直至身体微微出汗。这样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可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质量。
寒露时节还需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气的收敛和潜藏。一般晚上10点左右入睡,早上6点左右起床较为合适,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抵御外邪入侵。

饮食养生
寒露节气的饮食应以滋阴润燥、养肺生津为主。此时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所以要多吃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甘蔗等,这些食物既能补充人体所需水分和营养,又能起到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的作用。还可适当食用一些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石榴等,酸味入肝,可收敛肺气。
寒露时节不宜过多食用辛辣、烧烤、油腻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症状。在饮食搭配上,要注重营养均衡,合理搭配荤素,多吃蔬菜和水果,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比如,将芝麻、核桃与粳米一起煮成粥,既能滋养肝肾,又能润燥通便;用梨和冰糖一起煮水饮用,可润肺止咳、清热降火。
运动养生
适当运动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寒露节气也不例外。但因此时气温较低,运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一般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是比较适合运动的时间段,此时阳光充足,气温相对较高,人体的阳气也较为旺盛。运动项目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瑜伽等较为舒缓的有氧运动,这些运动不仅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调节呼吸,放松身心。
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运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出汗后吹风受寒,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活动,如活动关节、拉伸肌肉等,以预防运动损伤,运动后要适当补充水分,以温开水为宜。
情绪养生
秋季万物凋零,容易使人产生悲伤、忧郁等情绪。而中医认为,情绪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在寒露节气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可通过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绘画、书法、旅游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生活,还能陶冶情操,缓解压力。
还可多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分享感受和想法,释放内心的不良情绪,要学会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平和的心态应对外界的变化。
疾病防治
寒露节气气温变化较大,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引发感冒、咳嗽、呼吸道感染、肠胃疾病等多种疾病。为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要注意加强自我保健。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还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减少室内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对于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可适当食用具有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也可进行深呼吸、腹式呼吸等呼吸锻炼,以增强肺功能。
对于肠胃疾病的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若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寒露节气的中医养生需从起居、饮食、运动、情绪及疾病防治等多个方面入手,遵循“天人相应”的原则,顺应自然规律,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适度的运动,这样才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度过一个健康、舒适的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