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好像经常忘记把钥匙放在哪里了”“刚才想说的话突然想不起来了”。参加义诊活动的王女士就发现,自己61岁的父亲近几年常常遗忘很多事情,甚至有时还会喊错家人的名字,这让她十分担忧,父亲是不是“老糊涂”了?而在医院病房里,80岁的李阿婆总是重复地询问儿子:“我要去做什么?我不记得了。”即使儿子耐心解释,没过几分钟,阿婆还是会再次重复同样的问题。
生活中这些常见的“健忘”时刻,常常被我们一笑而过。但当“忘记”变成常态,甚至逐渐影响正常生活时,可能是身体在发出警示信号。今天,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蓉就与您一同聊聊被称为“记忆橡皮擦”的阿尔兹海默病,带你走出认知误区,学会科学应对。
识别早期信号:这些“忘记”可能不简单
阿尔茨海默病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正常衰老导致的健忘和阿尔茨海默病有本质区别:前者不会影响日常生活,比如偶尔忘记钥匙位置,但能通过回忆或寻找找到;而后者会逐渐丧失独立生活能力,比如忘记如何穿衣、洗澡,甚至不认识家人。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研究,疾病早期通常会出现以下典型症状,家人和自己都需提高警惕:

记忆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障碍:刚说过的话、刚做过的事转眼就忘,比如反复询问“今天吃了什么”,却能清晰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往事。这是因为大脑中负责储存新记忆的海马体受损。
语言表达困难:说话时突然卡顿,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比如把“手表”说成“戴在手上看时间的东西”,或频繁重复同一个话题。
方向感丧失: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比如回家时走错楼道,甚至在小区里找不到家门,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时间感知混乱,分不清白天黑夜。
判断力下降:难以做出简单决策,比如买菜付钱时算不清数额,天气变化时不会增减衣物,或轻信陌生人的诈骗信息。
情绪和性格改变:原本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或出现莫名的焦虑、抑郁、暴躁,甚至对家人产生怀疑,比如怀疑配偶出轨、子女偷东西。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现以上症状,可以使用专业的认知障碍早筛问卷AD8,进行定期自我筛查。此项筛查本身不足以诊断痴呆,但AD8能非常敏感的检测出很多常见痴呆疾病的早期认知改变。问卷当中每个回答“是,有变化”的问题计1分,总分≥2时,提示可能存在认知损伤,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评估。0-1分时,不太可能存在痴呆症,但不能排除是疾病的极早期。如果存在认知障碍的其他客观证据,则需要做进一步的其他检测。

破除认知误区:这些都是谣言
在大众认知中,阿尔茨海默病存在诸多误解,这些误解不仅影响患者及时就医,还可能加重照护负担!

误区一:“老糊涂”是正常现象,不用治
真相: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并非正常衰老的必然结果。虽然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干预(如药物治疗、认知训练),可以延缓疾病进展,让患者在更长时间内保持独立生活能力。研究表明,患者在出现症状后1-2年内就医,其生活质量和照护难度会显著优于晚期就医者。
误区二:只有老年人才会得阿尔茨海默病
真相:阿尔茨海默病主要高发于65岁以上人群(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但也有少数人在40-65岁之间发病(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占总患者数的5%-10%。早发性患者往往因“年龄轻”而被忽视,导致确诊延迟,因此无论年龄大小,出现持续记忆问题都应及时检查。
误区三:患者脾气变差是“故意找茬”,忍忍就好
真相:情绪暴躁、多疑、易怒等行为,其实是疾病导致的认知和行为障碍,患者无法自主控制。此时若家人指责或忽视,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正确的做法是理解这是疾病症状,通过耐心沟通、规律作息和安全环境,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科学预防:从生活细节守护记忆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尤其对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更为重要:

保持大脑“活跃”:大脑越用越灵活,日常可通过阅读、学习新技能(如学唱歌、学外语、练书法)、玩益智游戏(如拼图、象棋)等方式,活跃大脑思维,延缓认知衰退。建议每天留出30分钟进行“脑力活动”,避免长期久坐不动。
坚持健康饮食: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即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鱼类,适量摄入坚果和橄榄油,减少红肉、油炸食品和高糖饮料。
规律运动,保护心血管:心血管健康与大脑健康密切相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会增加大脑患病风险。建议每周进行6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改善血液循环,为大脑提供充足氧气和营养。

维护良好社交:孤独感是认知衰退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缺乏社交会导致大脑神经活跃度下降。建议老年人多参与社区活动,或与家人朋友定期聚会、视频聊天,保持积极的社交互动。即使是独居老人,也可通过养宠物、参加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减少孤独感。

照护指南:给患者多一份理解与陪伴
当家人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后,科学的照护至关重要。照护者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活需求,还要注意自身的心理调节:
生活照护:安全第一,简化环境:在家中安装扶手、防滑垫,避免使用玻璃家具或尖锐物品,防止患者跌倒或受伤;将常用物品(如钥匙、水杯)放在固定位置,贴上清晰标签;避免频繁更换家居布局,减少患者因环境变化产生的焦虑。同时,要帮助患者规律作息,每天固定时间吃饭、洗澡、服药,形成习惯记忆。
沟通技巧:耐心倾听,简单直接:与患者沟通时,语速要慢,用词简单,避免使用复杂句子或反问句(如不要说“要吃饭了你怎么又忘了”,而是说“我们现在要去吃饭了”);若患者没听清,可重复内容,但不要大声呵斥;当患者情绪激动时,先安抚情绪(如握住患者的手、轻声说话),再尝试沟通,避免与其争执。
照护者自我调节,学会“借力”:长期照护患者容易导致照护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照护者要学会寻求帮助。可以联系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申请居家照护上门服务;加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互助群,与其他照护者交流经验;每周留出固定时间给自己“放假”,做喜欢的事情,缓解心理压力。
一场漫长的“告别”
阿尔茨海默病就像一场漫长的“告别”,患者逐渐忘记世界,而家人仍在爱和守护中坚持。早防早治,守护认知,别让记忆悄悄溜走,也别让爱被遗忘。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出现持续的记忆问题,可前往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咨询;如果您的身边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也请多一份理解与包容——他们不是“老糊涂”,只是被疾病偷走了记忆,而我们的陪伴,就是帮他们留住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