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说 | “秋分”节气

作者:中医科 钟军华日期: 2025-09-20浏览:

9月23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作为秋季的“中点”,它不仅标志着秋意渐浓,更有着独特的气候特征: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均分;此后,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北半球便进入“昼短夜长”的阶段,气温逐步下降,昼夜温差也随之拉大。这种气候转变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甚至诱发不适,所以秋分时节的科学养生尤为关键。

为此,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钟军华从起居、饮食、运动、情绪及疾病预防五大维度,为大家梳理实用的养生要点。

起居:顺时调作息,保暖防秋凉

秋分养生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早卧能顺应阳气收敛的节律,减少身体消耗;早起则可助力肺气舒展,让身体更快适应清晨的秋气。

随着天气转凉,夜间睡眠需格外注意保暖——腹部、背部和脚部是易受凉的关键部位,建议根据室温更换合适厚度的被褥,避免因着凉引发感冒、腹泻。

此外,居住环境的养护也不能忽视:定期开窗通风,可减少室内细菌、病毒滋生;若空气干燥,可使用加湿器维持湿度,缓解秋燥对皮肤、呼吸道的刺激。

饮食:滋阴防秋燥,酸收护肺气

秋分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裂等“秋燥”症状,饮食需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核心。

推荐多吃这类食材:百合可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合煲汤、煮粥或蒸食;银耳能滋阴养胃,搭配莲子、红枣炖煮成甜品,润燥效果更佳;秋梨清热生津,生吃或煮成梨汤都能缓解咽喉不适;蜂蜜可润肠润燥,建议早晚用温水冲服;芝麻能补肝肾、润肠燥,磨成芝麻糊食用既方便又滋养。

同时,可适量吃些山楂、葡萄、柚子等酸味食物,帮助收敛肺气;需避开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加重秋燥或损伤脾胃。

运动:选对项目强度,贴合秋季节奏

秋分天气凉爽,是户外运动的黄金期,但运动需“应季而调”。

推荐选择温和的运动项目:散步无需特殊装备,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还能让人在漫步中感受秋景,舒缓心情;慢跑可提升耐力与免疫力,但要控制强度——以运动后不明显疲劳为宜,避免过度消耗;太极拳动作柔和,讲究“呼吸与动作同步”,能调节气血运行,尤其适合中老年人;瑜伽则通过体式拉伸与呼吸练习,帮助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还能增强身体柔韧性。

需注意:避免在早晚低温时段做剧烈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防止秋燥伤津。

情绪:疏解“悲秋” 感,保持心态平和

秋季草木渐枯的景象,容易让人滋生“悲秋”情绪,而不良情绪会打乱人体气机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