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人的健康警示:别让“压力”在皮肤上凿出“伤口” | 有医说一

作者:创面修复科 王锡玲日期: 2025-08-23浏览:

73岁的王大爷因长期卧床,某天因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原来,家人在日常照护中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没能及时帮老人调整体位、做好皮肤护理,使得老人骶尾部出现了大面积的4期压力性损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褥疮”。送至医院时,老人的伤口已呈现暗紫色,伴有溃烂和坏死组织,感染迹象十分明显。

这并非个例,全球每年有超300万患者因压疮导致健康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压疮,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麻烦”,实则给长期卧床或久坐人群带来了巨大痛苦。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压疮,掌握科学“减压”之法,远离它的困扰。

压疮,又称压力性损伤,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一般好发于受压的骨骼凸起部位,像髋部、骶尾、足跟等,是卧床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压疮频频出现呢?

压力因素是“罪魁祸首”

1、垂直压力:长期卧床、坐轮椅,或者夹板、内衬垫放置不当,石膏内不平整等,都会使身体局部承受垂直压力,这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原因。

2、摩擦力:在床上活动、被动改变体位时,若硬拉硬拽,皮肤很容易擦伤,一旦再受潮湿污染,压疮就可能找上门。

3、剪切力:当病人平卧抬高床头时,身体下滑与床铺之间产生摩擦力,再加上皮肤垂直方向的重力,剪切力便产生了,它会引起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障碍,进而诱发压疮。

皮肤潮湿或排泄物刺激是“帮凶”

汗液、大小便、呕吐物等对皮肤的刺激不容小觑。它们会导致皮肤浸渍、松弛,使皮肤天然屏障功能减弱,为压疮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营养不良是“潜在隐患”

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元素的缺乏,会让人体组织器官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分解代谢加强。这不仅容易诱发压疮,还会影响压疮的愈合。

年龄及易感人群是“高危对象”

一般来说,7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神经系统疾病者、肥胖者、身体营养不良者、水肿病人、石膏固定的病人、大小便失禁的病人、发热的病人等,都是压疮的易患人群。

其他因素是“助推器”

1、器械使用不当:使用石膏、绷带时,若松紧不适宜,衬垫不当,会使局部血液循环不良。长时间使用无创呼吸机面罩、吸氧管、鼻饲管等,也会让身体某一部分长期受压,形成压疮。

2、行为习惯不正确:有些老人因自身原因,偏好长时间保持某种姿势,即便他人劝阻或帮助调整体位,仍坚持自己的意愿,这就导致局部受压得不到缓解,从而引发压疮。

3、照护者知识缺乏:在居家护理中,若照护者缺乏预防压疮或护理压疮的知识,很容易导致压疮发生,或者使压疮进展迅速。

如何预防压疮,让健康不留“压力死角”呢?

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坐轮椅的患者每30分钟换一次姿势,卧床者每2小时换一次姿势。给压疮患者翻身时,一定要将其身体抬起再挪动位置,切不可拖拉推,防止擦破皮肤。在各种卧位时,可采用软枕、气垫,垫圈1/2一2/3满,不可充气过满,还可借助气垫床、水垫、翻身枕等辅助工具。

2、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平卧位需抬高床头时,一般不应高于30度。协助翻身、更衣、换床单时,一定要抬高病人身体,避免拖拉等动作。使用便盆时,应协助病人抬高臀部,不可硬塞、硬拉,必要时在便盆边缘垫以软纸或布垫,防止擦伤皮肤。

3、保护病人皮肤:根据需要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大小便失禁者应及时擦洗和更换。千万不可让病人直接卧于橡胶单或料布上,床铺应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

4、进行背部按摩:经常为病人进行背部按摩,能够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有效防止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5、增进病人营养:让病人进食适当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保证氮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促进创面愈合。

6、鼓励病人活动: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情况下,鼓励病人积极活动,防止因长期卧床不动而导致各种并发症。

预防压疮是一场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持久战,掌握这些预防知识,让压疮无机可乘,让患者早日康复,回归健康生活。科学减压,关爱身体,让健康不留“压力死角”!科学防护,让压力无处可“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