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3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处”有终止之意,处暑的到来,标志着持续多日的炎热暑气即将消退,秋凉的气息逐渐弥漫。此时自然界的阳气由旺盛疏泄转向收敛闭藏,人体内阴阳之气的平衡也随之发生转换。中医始终强调“天人相应”的养生理念,在这一节气转换的时期,掌握科学合理的中医养生方法,对维持身体机能稳定、预防秋季疾病至关重要。下面,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钟军华将从起居、饮食、运动、精神四个维度,为大家解读处暑时节的中医养生要点。
一、起居调养:顺时作息,防凉润燥
处暑过后,昼夜温差会逐渐增大,白天可能仍有暑热余温,夜晚却已带有凉意。此时的起居调整核心在于早睡早起:

早睡养阳:晚上尽量在10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这样能更好地顺应体内阳气的收敛趋势,帮助身体储备能量。
早起舒肺:早晨可在6点左右起床,此时外界阳气初升,早起后适当活动,能促进肺气的舒展,为一天的精神状态打下基础。
同时,夜晚睡觉时需特别注意腹部保暖,即使天气尚未完全转凉,也应盖好薄被护住腹部,防止夜间寒气侵袭脾胃,引发腹痛、腹泻等不适。此外,处暑后空气湿度逐渐降低,“秋燥”初显现,建议在室内使用加湿器,能有效缓解秋燥对呼吸道、皮肤的刺激,减少咽干、皮肤干燥等问题。
二、饮食调养:滋阴润燥,忌辛避油
饮食是处暑养生的核心环节,此时饮食需严格遵循“滋阴润燥”的原则,通过食材的选择与搭配,调和体内津液,对抗秋燥:

推荐三类润燥食材:
梨:具有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无论是直接生食,还是煮成梨汤(可搭配川贝、冰糖),都能有效缓解秋燥引发的咳嗽、咽干、声音嘶哑等症状。
百合: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尤其适合秋燥伴随心烦、失眠的人群。可将百合与莲子、粳米一同熬煮成粥,既能滋养脾胃,又能宁心安神,改善睡眠质量。
银耳与蜂蜜:银耳富含天然植物性胶质,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效果显著,煮制银耳羹时加入红枣、枸杞,不仅口感更佳,还能增强补气养血的作用;蜂蜜则能润肠通便、润肺止咳,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温蜂蜜水,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秋季便秘。
饮食禁忌:需减少辛辣(如辣椒、生姜)、油腻(如油炸食品、肥肉)、煎炸类食物的摄入,这类食物易助热生燥,加重体内津液耗损,加剧秋燥症状。
三、运动调养:舒缓适度,强体护阳
处暑后天气逐渐凉爽,摆脱了暑天的闷热,成为户外运动的黄金时期。但此时运动需遵循“轻松舒缓、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过度耗散:
散步:最简单易行的运动,每天饭后半小时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既能促进肠胃消化,避免积食,又能增强心肺功能。

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注重呼吸与肢体动作的协调统一,练习时能调节呼吸节奏,增强身体的柔韧性与协调性,提升免疫力,缓解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
八段锦:作为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的每一个动作都对应特定的功效,长期练习能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强健体魄,且练习时间灵活,随时随地可进行。
需特别注意,运动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控制运动量,以运动后不感到过度疲惫、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因运动过量导致身体损伤或阳气耗损。
四、精神调养:疏肝解郁,远离“悲秋”
秋季万物凋零的景象容易让人产生“悲秋”情绪,出现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等问题。因此,处暑时节的精神调养同样重要,核心在于保持乐观心态,疏解负面情绪:

丰富精神生活:多参与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沟通交流,分享生活点滴,缓解孤独感;也可培养绘画、书法、摄影、养花等兴趣爱好,让精神有所寄托。
亲近自然疗愈:闲暇时多到户外走走,欣赏秋日的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能有效舒缓情绪,让心情更加舒畅。
处暑时节的中医养生,是一个“顺应季节、综合调理”的过程。只有将合理的起居调整、科学的饮食搭配、适度的运动锻炼与积极的精神调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顺应季节变化,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秋季常见疾病,让我们平稳、健康地度过这个凉爽舒适的秋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