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还在数羊?孩子把“开学焦虑”吃进饭里、熬进夜里,3招帮他软着陆

作者:心理医学科 蔡悦日期: 2025-08-30浏览:

“妈,我肚子疼,明天能不去报到吗?”“作业?等会儿再说,我再玩一局就写!” 八月末的家里,这样的对话是不是总在耳边绕?前一秒还在暑假里“放飞自我”的孩子,一沾“开学”两个字,要么突然浑身不对劲,要么抱着手机不肯放,连饭都少吃半碗。

别觉得这是孩子在“装病”“偷懒”——每年这个时候,门诊总会挤满这样的“开学困难户”:前一晚还熬夜打游戏,转天就因为要开学心悸失眠;对着暑假作业发半天呆,嘴上说“没事”,却总喊头痛、没力气,饭也吃不下。这些不是娇气,更不是叛逆,而是孩子的身体在拉响“适应警报”:是时候帮他收收心,为开学做准备了。

不是矫情,是适应过程中的自然反应

从心理学角度看,开学前的情绪波动与身体不适,本质上是“环境转换适应困难”在作祟。假期里,孩子处于“松弛模式”:作息跟着兴趣走,不用赶作业、背课文,社交也多是和熟悉的家人朋友相处,负责计划、控制的大脑前额叶就像放了长假,一直处于低负荷状态。

可开学意味着要立刻切换到“规律模式”:早上必须准时起床,白天要跟着课程表上课,还要应对作业、考试,和同学、老师的互动也变得更复杂。这种突然的“模式切换”,很容易让身体的自主神经功能乱了套,于是情绪变得不稳定、上课没法集中注意力、吃饭没胃口、晚上睡不着等问题就接踵而至。

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焦虑的表现还不一样:

①小学生常见抗拒哭闹、躯体化症状(腹痛、头痛);

②初中生多表现为拖延作业、沉迷手机;

③高中生则更容易因学业压力陷入焦虑失眠。

这些都不是“不听话”,而是他们正在调动身心资源应对变化。

给孩子:渐进调整,让身心平稳“换档”

1、生物钟缓冲法

很多孩子假期习惯了凌晨睡、中午起,一开学就被要求晚上10点睡、早上6点起,别说孩子了,大人突然这么调整都受不了,反而会因为“做不到”更挫败。

不如试试“每天提前30分钟”的缓冲法:今天比昨天早30分钟起床,晚上也相应早30分钟放下手机;等身体适应了,再继续提前,慢慢过渡到开学需要的作息。周末也别一下子“打回原形”,尽量保持和平时差不多的入睡、起床时间,让生物钟稳定下来。这种“温柔调整”的方式,更符合身体的生理规律,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2、情绪日记法:把焦虑转化为具体行动

要是一想到开学就烦躁、害怕,别憋着,每天花10分钟写“情绪日记”就很有用。先写下“我在担心什么”,比如“新同桌会不会不好相处”“数学第一单元太难怎么办”;再跟着写“我能做些什么”,比如“开学主动跟同桌打招呼”“今天花20分钟预习数学课本”。

把模糊的焦虑变成具体的问题,你会发现,很多担心其实都有解决办法。另外,也可以去跑跑步、跳跳绳,运动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两种物质就像“快乐小药丸”,能帮你把焦虑赶走,心情也会跟着变轻松。

3、微任务启动法

别一上来就逼自己“马上进入学习状态”,那样很容易打退堂鼓。不如从“几乎不费力”的微任务开始:今天只需要把书包整理好,把新学期要用的笔、本子放进去;明天只看10分钟课本,了解一下新章节的内容;后天试着做一道简单的练习题。

每完成一个小任务,你都会收获一点成就感,就像攒拼图一样,慢慢攒多了,大脑就会从“放松模式”自然而然地切换到“专注模式”,等到开学,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件难事了。

给家长:做孩子的“缓冲垫”而不是“加速器”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拖延、烦躁,会忍不住催促“赶紧写作业”“别玩手机了”,但催促、指责往往适得其反。您更需要成为孩子的“支持者”,而非“监工”。

共情在先,引导在后

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别着急反驳,先试着理解他的感受。可以说:“妈妈/爸爸看出来你好像对开学有点担心,是在怕什么吗?愿意跟我聊聊吗?”孩子只有觉得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了,才会愿意敞开心扉,也才有勇气去面对开学的挑战。

用家庭节奏带动孩子

家长自己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如果家长熬夜刷手机却催孩子早睡,很难有说服力。不妨尝试和孩子一起调整:全家共同建立晚间安静时段,减少电子屏幕使用,阅读、聊天、散步……用稳定的家庭氛围自然带动孩子。

允许试错,赋予自主空间

适当的自主体验(如自己整理书包、规划时间)以及承担自然后果(忘带作业、晚睡导致迟到),比反复说教更帮助成长。信任比控制更有力。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来院评估

通常开学焦虑在1-2周内会逐渐缓解,但如果孩子出现:

①持续超过1周入睡困难、早醒或噩梦;

②拒绝上学超过3天,伴强烈情绪或躯体反应;

③情绪持续低落,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完全失去兴趣;

建议及时心理门诊就诊进行专业评估——持续的适应困难可能需要早期干预。

每一次开学,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心理上的“换季”。不用追求“完美开局”,也别因为孩子暂时的混乱而焦虑。多一点耐心,用对方法慢慢调整,孩子总会平稳过渡,迎来一个明亮、有序的新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