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7日,我们迎来立秋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不仅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更标志着秋日的脚步正缓缓临近。此时气候的特点是暑热未消,湿气仍重。在这季节交替之际,人体生理机能会随自然环境变化而悄然调整。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钟军华强调,掌握立秋时节的中医养生方法,从起居、饮食、情绪、运动等方面进行科学调养,对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从起居来看,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沉降,人们的作息需顺应这一规律做出调整。《黄帝内经》中“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记载,正是提醒人们在秋季要像鸡群一样规律作息——早睡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则有助于肺气舒展。建议晚上10点左右入睡,清晨6点左右起床,充足的睡眠能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整与恢复。同时,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夜间入睡要注意保暖,盖好被子避免腹部着凉;老人、儿童和体质较弱的人群,更需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感冒侵袭。

饮食调养在立秋养生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口干、咽干、鼻干、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因此饮食需遵循滋阴润肺、防燥护阴的原则。可多吃梨、百合、银耳、蜂蜜、芝麻、藕、荸荠等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功效的食物:梨能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尤其适合秋季有发热和内热的人食用;百合可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对秋季常见的咳嗽、失眠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银耳富含天然植物性胶质,搭配其滋阴功效,长期食用能润肤养颜,还有助于祛除脸部黄褐斑、雀斑。此外,要少吃辣椒、花椒、生姜、油炸食品等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秋季瓜果虽丰,但需适量食用,避免因生冷食物摄入过多而损伤脾胃。

情绪调节也是立秋养生不可忽视的一环。秋季自然界的景象由繁茂趋向萧索,人们的情绪易受此影响,滋生悲伤、忧郁等不良情绪。中医认为,秋季与肺脏相对应,而“肺在志为忧”,过度的忧愁悲伤会损伤肺气。因此,立秋时节要注重调节情绪,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乐、绘画、书法、旅游等感兴趣的活动转移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也可以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生活点滴,释放内心压力。学会正视季节变化带来的情绪波动,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平和的心态迎接秋季,才能更好地守护身心平衡。

适当运动对立秋养生同样重要。秋季气候凉爽,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好时节,适度运动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但秋季运动需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八段锦等轻松平缓、运动量适中的项目:散步简单易行,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还能让人心情愉悦;慢跑可增强呼吸功能,增加肺活量,提高人体对氧气的摄取能力;太极拳和八段锦作为传统中医养生功法,动作柔和缓慢,注重气息调节与身体整体协调性,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练习。运动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合理安排强度与时间,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后需及时补充水分,维持身体水分平衡。
立秋节气的中医养生,需要从起居、饮食、情绪、运动等多个方面综合调养。唯有顺应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养生,才能在秋季保持身体健康,有效预防疾病。让我们在这个充满收获的季节里,做好养生保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