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民必看!皮肤科医生的夏日防晒必修课|健康肌秘

作者:皮肤性病科 田秘日期: 2025-07-04浏览:

“刚在海边拍完九宫格美照,第二天脸颊就红得像煮熟的虾?明明涂了防晒霜,脖子还是晒出了黑白分明的‘项链印’?” 立夏过后,海岛的阳光一天比一天“热情”,皮肤科门诊里这样的吐槽声也渐渐多了起来。

阳光是万物生长的能量源,但它藏在温暖背后的“隐形武器”——紫外线,却在悄无声息地伤害着我们的皮肤。今天,就跟着皮肤科田医生一起,揭穿防晒那些“想当然”的误区,学会给皮肤穿上靠谱的“防护衣”,让海岛的阳光只带来惬意,不带伤害。

一、紫外线的类型

紫外线主要有UVA和UVB两种,对皮肤的影响各有不同:

1、UVA(长波紫外线):穿透力较强,能到达皮肤真皮层。长期接触可能影响皮肤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导致皱纹、松弛、色斑等,也可能增加某些皮肤问题的发生风险。

2、UVB(中波紫外线):主要作用于皮肤表皮层,容易造成皮肤晒红、晒伤,严重时可能出现红肿、脱皮等反应,是日晒后常见不适的主要原因。

短期较强的日光暴露,皮肤可能出现晒伤、红肿、脱皮等;长期暴露则可能加速皮肤老化,影响皮肤状态。

二、常见的日晒后表现

1、红斑反应:即日晒后出现的急性炎症反应。通常在晒后2-7小时出现,12-24小时较明显,表现为日晒部位红斑、肿胀,严重时可能起水疱,伴有灼痛感。数日后红斑消退,可能出现脱屑,浅肤色人群相对更易出现,主要与UVB有关。

2、皮肤黑化:也就是晒黑,表现为光照部位边界清晰的灰黑色斑,一般无明显不适。根据出现时间可分为:

①即刻性黑化:照射中或刚结束时出现,通常持续数分钟至2小时;

②持续性黑化:呈灰黑色或深棕色,2-24小时较明显,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③延迟性黑化:晒后数日内出现,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

前两种主要与黑素颗粒氧化有关,与UVA和可见光相关;延迟性黑化则因黑素细胞活跃、合成黑素增多导致,与UVB、UVA可见光均可能相关。

3、皮肤光老化:长期日光照射可能加速皮肤衰老,主要与UVA有关。表现为暴露部位皮肤粗糙、皱纹增多、色素加深、弹性下降,还可能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等。

4、免疫功能影响:紫外线照射可能引起照射部位皮肤的光变态反应,影响局部及全身免疫状态。

5、潜在风险:UVB可能改变细胞核碱基结构,UVA可能诱导细胞产生活性氧簇,进而影响细胞膜、DNA、脂质和蛋白质,增加一些皮肤问题的发生可能性。

三、如何辨识防晒功能

1、织物防护:通过紫外线防护系数(UPF)判断,即皮肤无防护与有织物防护时的紫外线照射平均效应比值。UPF值越高,防护效果相对越好,我国纺织品最高标识为50+。当UPF>40 且UVA透过率<5%时,可称为“防紫外线照射产品”。

2、化妆品防护:

①日光防护系数(SPF):反映对皮肤晒红的防护能力,数值越大,防护效果相对越好;

②UVA防晒系数(PFA):反映对皮肤晒黑的防护能力,对应PA等级——PFA2-3为PA+,4-7为PA++,8-15为PA+++,≥16为PA++++,等级越高,防黑能力相对越强。

四、常见的防晒措施

1、规避性防晒:紫外线指数(UVI)越高,越需要注意防晒。中午时段、春末夏季、高海拔地区,以及海边、雪地、玻璃幕墙、硬化地面等易反光的环境,UVI通常较高,建议尽量避开或在阴凉处活动。

2、遮挡性防晒:遮阳伞、太阳帽、衣物等可直接遮挡日光。一般来说,织纱密度越高、颜色越深、带有防晒涂层的织物,防晒效果相对更好;帽檐边长在7.5cm以上,防护更全面。

3、防晒化妆品:

①防晒剂类型:

无机防晒剂(物理防晒):如二氧化钛、氧化锌,通过反射、散射日光发挥作用,防晒范围较广,稳定性较好,不易引起过敏,适合敏感人群,但质地可能偏厚重;

有机防晒剂(化学防晒):如肉桂酸酯类(针对UVB)、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针对UVA)等,质地较轻薄,使用感较好;

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E、β胡萝卜素、植物提取物等,可帮助增强皮肤抗氧化能力,辅助防护。

②产品类型:乳化型较常见,易达到较高SPF值;油包水型耐水性较好,水包油型使用感较清爽;凝胶型受大众欢迎;喷雾剂使用方便但效果可能不够稳定;固体型(如粉饼、口红)含物理遮挡成分,有一定防晒效果。

4、系统性光保护:通过口服食物或补充剂,可能帮助减轻光损伤。

①食物:胡萝卜素、多酚、益生菌、硒、必需脂肪酸等;

②补充剂:维生素C/E、烟酰胺等。

可在日晒前或夏季来临前使用,帮助增强皮肤对紫外线的耐受,日晒后使用也可能起到一定的舒缓作用。

五、防晒化妆品的选择与使用

WHO建议,UVI<2时可不必特意防晒;室外活动时,优先通过衣帽、伞等遮挡,使用防晒化妆品可参考以下建议:

1、用量充足:脸部约1元硬币大小,全身约30毫升,用量不足可能影响防护效果;

2、提前涂抹:化学防晒霜建议出门前15-30分钟使用,让防晒剂充分成膜;物理防晒霜虽可即涂即有一定效果,仍建议提前涂抹;

3、及时补涂:一般每2小时补涂一次;出汗多或游泳时,建议每40-80分钟补涂,可选择防水型产品;化妆后补涂,可用防晒喷雾或粉饼,避免破坏妆容;

4、涂抹手法:朝同一方向均匀推开,避免来回揉搓破坏防晒膜,注意耳朵、脖子、手背、脚背等易忽略部位;

5、清洁方式:离开光照环境后可清洗,普通防晒产品用清水或洗面奶即可,抗汗防水型建议用卸妆产品清洁,之后可涂抹保湿剂;

6、特殊人群:婴幼儿(6个月以下):皮肤娇嫩,建议避免直接暴晒,以物理遮挡为主;

7、孕妇:可选择物理防晒霜或温和的化学防晒霜,尽量避开含二苯酮-3的产品,有助于减少黄褐斑的出现或加重;

8、痤疮患者:优先选择无油配方或标注非致痘的防晒霜,减轻皮肤负担;

9、老年人:适当日晒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但长时间户外活动仍需防晒,以维护皮肤状态。

六、结语

防晒不只是为了保持白皙,更是守护皮肤健康、延缓衰老的重要环节。掌握科学的防晒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让皮肤在海岛的阳光下保持舒适与健康。如果日晒后出现不适,我院皮肤科团队可提供专业的诊断与护理——做好防晒,尽情享受海岛的阳光与海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