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家长必读:别让孩子的“心理空窗期”变成“情绪荒蛮期”|有医说一

作者:医学心理科 蔡悦日期: 2025-06-13浏览:

交卷铃响的那一刻,有人把笔袋甩成了流星锤,有人盯着答题卡上的涂抹发呆——这张印着“2025年高考”的纸片,突然从“命运判决书”变成了“未知盲盒兑换券”。走出考场的考生们像被突然按了暂停键的陀螺,在学校门口的香樟树下转圈圈:前18年人生都写满“考纲重点”,现在突然要填写“空白人生”,怎么比数学最后一道大题还让人头秃?

家长们更像守在爆米花机旁的老师傅,一边偷偷翻着《志愿填报大全》,一边盯着孩子刷短视频的背影发愁:昨天还在为“三角函数”掉头发,今天就躺成了“沙发土豆”。“我是谁?我该干嘛?”家长们更揪心:孩子天天熬夜打游戏,成绩出来万一不理想,这“心理空窗期”到底该咋熬?

其实啊,高考后的心理过渡期就像刚跑完800米需要缓冲,科学调适才能让心灵平稳着陆。今天就照着这份“心理急救包”,带考生和家长把“迷茫期”过成“成长契机”。

一、给考生

1、接纳情绪

①别逼自己立刻“正能量”:考后出现空虚、焦虑、自我怀疑都是正常反应,给情绪留足“放空时间”,不必强行振作;

②跟“错题执念”说再见:反复回想某道题做错了?试试写“断舍离清单”:“数学第21题,我允许你退出我的大脑内存”,写完撕成碎片扔掉,物理释放焦虑;

③给情绪找个“安全出口”:写日记记录感受、与信任的朋友畅聊、投入运动挥洒汗水、甚至允许自己大哭一场——健康宣泄比强颜欢笑更能治愈心灵。

2、对抗迷茫

①告别“目标空白”:高考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给自己定些小目标:读完1本小说、学做3道菜、每天晨跑,用“微成就”积累掌控感;

②规律作息:别报复性熬夜或彻底放纵,让身体有稳定感,生活秩序能帮你对抗迷茫;

③解锁“非分数价值”:高考成绩≠人生价值。试试列“我的超能力清单”:“我会弹吉他”、“我擅长安慰人”,发现分数之外的自己有多酷。

3、等待成绩

①合理预估,准备预案:根据模考和临场感受预估分数区间,为不同结果提前构思方案——志愿填报有策略,升学路径不止一条,心里有底才能不慌;

②聚焦当下能做的事:成绩已成定局,但搜集高校信息、研究志愿填报技巧、准备面试等都在你掌控中。行动起来,用“现在进行时”打败焦虑;

③练习“接纳承诺”:告诉自己,未来有不确定性,但我愿意积极应对。

二、给家长

1、沟通黄金法则:倾听比说教更有用

①别急着问“考得咋样”:孩子刚考完可能很疲惫,一句“辛苦了,先好好休息”或一个拥抱,比追问更暖;

②用“开放式提问”代替“审判”:多说“你现在感觉如何?”“有没有想做的事?”,少问“数学考砸了吧?”,给孩子表达空间;

③学会“共情式回应”:当孩子焦虑时,别说“别担心”,而是说“我知道等成绩的日子很难熬,妈妈陪你一起”,让他知道不是一个人在面对。

2、家长情绪管理:做家庭的“情绪定海神针”

①别把焦虑传染给孩子:家长的担忧很正常,但过度讨论分数会让孩子更紧张。找朋友聊聊、去跑步解压,别在孩子面前当“焦虑传播者”;

②调整期望值,看见孩子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告诉孩子:“不管考多少分,你都是我们最爱的宝贝,家永远是你的后盾”;

③避免“投射”与“比较”:不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不拿他和别人比——你眼中的“普通”,可能是他独一无二的闪光点。

3、做孩子的“重启助攻手”

①支持健康放松:和孩子一起制定放松计划,比如周末去公园野餐、看一场电影,适度放松能帮他找回状态;

②在志愿填报中当“辅助”:帮孩子搜集资料、分析专业,但别替他做决定——这是他学习为自己负责的重要一课;

③用“仪式感”重建生活:组织家庭聚餐、一起逛超市,让生活回归常态,用温馨的日常冲淡“高考后遗症”。

三、警惕“心理红灯:该求助时别犹豫

1、考生需注意:如果出现持续失眠、食欲骤变、情绪极度低落、拒绝交流,甚至有自伤念头等情况,别硬扛,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2、家长需注意:如果自己焦虑到影响生活,或和孩子冲突剧烈无法调和,感到无助时,也请勇敢求助——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智慧。

四、重要提醒:这些资源能帮到你

1、官方信息渠道:关注本省教育考试院官网、目标高校招生网,获取权威志愿信息;

2、专业指导:利用学校提供的志愿填报帮助,必要时或咨询有资质的生涯规划师;3、心理援助热线:全国心理援助热线12356

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逗号,不是句号。考后的这段时光,是考生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也是家长和孩子拉近心灵距离的契机。愿每个考生都能在这段旅程中收获成长,每个家庭都能携手走过,让心灵平稳着陆,迎接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