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急诊室的走廊里,李女士攥着39.5℃高烧的女儿的小手,看着孩子扎针时剧烈挣扎的模样,眼眶通红。
最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悄然抬头,不少家长都和李女士一样,在医院与家之间来回奔波。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呈现抬头趋势,各地儿科门诊接诊量明显上升,许多家长在医院与家之间来回奔波,为孩子的健康忧心忡忡。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抵御病毒能力较弱,预防便成为应对传染病的关键。阅读全文,跟着专业的儿科医生一起为孩子筑牢健康防线。
环境与物品清洁消毒
家庭环境中,空气流通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建议每天早中晚各开窗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让新鲜空气赶走密闭空间滋生的病菌。
对于桌面、地面、门把手、电视遥控器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应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擦拭消毒。
奶瓶、奶嘴等孩子的“专属餐具”,更要每日高温消毒,避免交叉使用。
注意个人卫生

1、勤洗手教会孩子正确洗手。外出归来后、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接触动物后以及触摸公共物品后,都必须洗手。洗手时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揉搓不少于20秒,指尖、指缝和手腕等部位都不能放过。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要耐心协助;稍大的孩子独立洗手时,家长也别忘了在旁监督,保证洗手质量。
2、戴口罩。3岁以上儿童在公共场所,应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儿童口罩,确保大小合适、佩戴规范。家长要多留意孩子的状态,若出现呼吸不畅、不适感应及时调整或停止使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岁以下婴儿因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佩戴口罩存在窒息风险,对于这些低龄宝宝,减少外出和依靠看护人的间接保护才是防护的关键。
3、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和聚集。应尽量避免带孩子前往人群密集的商场、超市、儿童游乐场等密闭空间。如果必须外出,优先选择步行或私家车出行,减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同时,减少走亲访友、聚会聚餐等活动,从源头上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4、饮食与生活规律。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是孩子免疫系统的“能量源泉”。饮食上,多准备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新鲜食材,少吃零食和垃圾食品。所有食物都要彻底煮熟,避免生食或半生不熟的食物。合理安排适度的室内外活动,在人员稀少时段,带孩子到开阔的公园呼吸新鲜空气、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进行疫苗接种

目前,我国推荐3岁以上儿童接种新冠疫苗,完成全程接种后,能显著降低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
家长要按照当地接种计划,及时带孩子完成疫苗接种。不过要记住,疫苗主要作用是预防重症,对预防感染的效果有限且会随时间减弱,所以接种疫苗后,其他防护措施依旧不能松懈。
重症病例早期预警指标

如果孩子出现反复高热、呼吸快、呼吸困难、尿少、精神差、嗜睡、胸闷、三凹征等任一症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应立即就医。这些早期预警信号,是孩子向家长发出的“求救信号”,及时干预才能更好地保障孩子的健康。
通过以上全方位的防护措施,家长们就能为孩子建立起强有力的健康防线,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让孩子远离新冠病毒的侵扰,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