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气炎热,身体出现头身困重?心慌气短?体弱乏力?睡眠障碍?反复咳嗽?哮喘发作?食欲不振?慢性腹泻?湿疹湿疮?皮肤瘙痒?腰腿疼痛?活动不利?月经不调?宫寒不孕?……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冬病夏治简便廉效——三伏贴助力养生,疗愈顽疾。
何谓冬病夏治

根据中医“天人合一”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三伏天的阳气最盛,是进行“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夏日阳气有助于温补虚阳,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与驱邪作用。通过穴位敷贴、针刺、艾灸、理疗、按摩及内服温补阳气的中药等方法,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因虚寒所引发的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防止它们在冬季复发,从而达到“冬病夏治”的理想效果。临床实践表明,穴位敷贴是“冬病夏治”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穴位敷贴及其作用

穴位敷贴是将药物敷贴于体表的特定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传统中医疗法,尤其适用于夏季。此疗法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温肺化痰、温胃止痛、理气活血、补肾壮阳等多重功效,能够调节体内阴阳,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复发。
穴位敷贴疗法的特点
该疗法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安全可靠,其特点符合患者的需求与价值观。采用内病外治的方式,几乎无损伤,无毒副作用,尤其适合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最佳时间及疗程:
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是在每年三伏季节,特别是初伏、中伏和末伏时,阳气最盛,适合利用外界阳气调理身体,达到治病强身的效果。一般情况下,穴位敷贴疗程为每年进行5至6次,每次敷贴持续3至4个三伏天。具体的疗程可以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的不同进行调整。
冬病夏治适应症(需专业医师判断):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2、风湿免疫性疾病:风湿关节疼痛、肢体肌肉疼痛、体虚怕风怕冷、肢体麻木、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产后风湿病、纤维肌痛、结缔组织病、骨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
3、慢性疼痛性疾病:颈椎病、腰腿痛、各类关节疼痛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弱证者。
5、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喉源性咳嗽、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神经性耳鸣等。
6、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等。
7、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银屑病、白癜风、寒冷性多形红斑等。
8、妇产科疾病:痛经、盆腔炎、月经不调(虚寒证)、宫寒不孕、白带过多(寒湿证)、产后身痛、产后腹痛、产后关节痛等。
9、男科疾病:男性不育、阳痿、早泄、慢性前列腺炎等。
10、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恢复期、眩晕、头痛、颈椎病、睡眠障碍等。
11、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引起的各类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病、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糖尿病伴呼吸系统疾病等。
12、老年慢性病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如眩晕、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失眠、怕冷、易感冒、双下肢水肿等。
13、口腔粘膜疾病:如复发性口腔溃疡、灼口综合征、口腔扁平苔藓等。
14、其他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穴位敷贴注意事项:
1、成人敷贴时间一般为6-8小时,小儿为2-4小时。在敷贴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避免电扇和空调直吹,以利药物吸收。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同时尽量避免烟酒、海鲜、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水泡现象。
2、如出现水泡,不必惊慌。若水泡较小,可不作处理;若水泡较大,应及时就医并寻求皮肤科处理。
3、保证充足的睡眠,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烦躁或悲伤忧郁。
4、中医敷贴只是辅助治疗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方法。因此,正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敷贴期间不应盲目减药或停药。
三伏贴注意事项
1、贴药后注意避免受寒,避免空调直吹。
2、贴药时间以患者感觉贴药穴位局部有轻微烧灼感为宜。一般建议成人贴药时间为半小时至1小时,儿童约15分钟,如若贴药后灼热难耐,应提前去除药物,建议最长不超过1小时。贴药当日忌过度活动、长时间泡澡,避免皮肤破溃。
3、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有轻微发热感,灼痛感,或有色素沉着、轻度瘙痒均为正常反应,可外涂皮肤软膏以减缓刺激。
4、如出现水疱,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感染,可涂万花油、烫伤软膏或至我科门诊复诊处理、致电我科。
5、饮食上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如冰冻饮料、苦瓜、绿豆等;还要戒食食物,如牛肉、虾、蟹、海产品、鸭、鹅、花生、韭菜、芋头及煎炸食物。
贴敷时间表
初伏贴:7月21日(星期一)
中伏贴:7月30日(星期三)
末伏贴:8月8日(星期五)
上班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2:30-5:30
地点:海医一附院门急诊楼6楼 中医科诊区
咨询电话:0898-66774423,66528143